搭建四级平台、五支队伍、六大机制、七类人群的“4567”工作体系,为1199万余人次提供前置心理服务;启动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建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多部门各负其责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搭建家校社育人体系……
在日前于四川省自贡市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上,多地开展的社会心理服务创新举措将一幅幅更具温度的社会蓝图徐徐展开。多地党政部门代表,以及卫生健康、政法、教育、心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管理者及专家学者,围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为谁做、谁来做、怎么做”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多地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打样”
“过去我们总把心理问题当‘病’治,现在要将它视为‘社会风险预警器’。”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付强指出,当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重点要从经验总结转向创新破局,在全社会为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筑牢心理防线。
自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林兵在会上介绍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贡模式”。作为老工业城市,自贡曾面临经济转型中的社会矛盾与心理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该市确立“党政领导、卫健政法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智悦盐都”,实现与市综合治理中心“智治盐都”平台数据联动,设置心理筛查建档、心理问题分流分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一键报警等功能。平台对因心理问题产生过激行为的人员及时预警,调集专家进行现场干预,探索建立应急处置“智治化”、链条化路径,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较此前同期减低15%。
“社会心理服务重在全民认同、全民参与。”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钱晓东介绍,张家港提出“全民健心”理念,旨在将心治与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一体推进。全市依托市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及“全民健心云平台”等,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全市开通7条心理服务热线,组织近1400名心理服务志愿者下沉基层,解除群众心理困惑。
推进民生福祉“暖民心”,需要社会工作和心理服务人员共同积极作为。对此,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呼吁,要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调动社工力量,突出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社会文明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将心理疏导融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
近年来,涉及心理问题的婚恋家庭纠纷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之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主任王琴在会上介绍,钟山区总结提炼婚恋家庭纠纷“推送、化解、关注、回访”工作法,将心理服务纳入“三级化解”环节,推动综合治理、公安、基层组织信息联动、纠纷联调,有效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在钟山区化解的一起家庭矛盾纠纷中,该家中大女儿发生车祸死亡,夫妻因此产生矛盾办理离婚手续。妻子再婚后,家中小儿子出现心理问题,丈夫扬言要让前妻付出代价。“收到线索后,我们开展联动工作,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稳定父亲情绪,最后成功调解。”王琴说。
为加强重点人群管控、筑牢安全稳定屏障,自贡市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全市在公安监管场所、社区矫正场所、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辅导室2189个,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为群众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帮扶体系,制定特殊人群日常筛查及个性化疏导方案,将心理疏导融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中,近3年共疏导化解130189起矛盾纠纷。
“社会心理服务既要关注个体心理问题,还要关注和解决群体心理和社会心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李韬呼吁国家建立社会心态预警系统,创建党委政府与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治理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联合研判机制,对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心理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预警。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需用“心”守护
“请大家在四宫格的第一格画出你眼中的自己。”会议期间,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副校长江雪梅为大家展示了学校心理主题班会的场景。从表达自我到情绪调适,再到应对压力,该校老师们在专家指导下,为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编写了《心理微班会课例》,每两周举行一次心理主题班会。为加强学生心理服务,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学生中心干部、专业心理教师组成的心理应急队伍,聘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家担任学校心理健康副校长,并由教师组成“心语之约”志愿者队伍;同时形成五步干预机制,通过定期辅导、关怀陪伴、筛查识别、沟通转介,为学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会期间,多地交流经验,探讨如何用“心”守护这一人群的健康成长。如: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牵头组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联盟,为大学生提供全流程的心理健康服务;浙江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指导多所学校开展亲子沟通班会,探索破解家校社协同难题;四川省德阳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中小学校必修课;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打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阳光心坊”,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多项服务……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强调,社会心理服务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呵护残疾儿童、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无障碍志愿服务等工作作出了极大贡献。在关爱困境儿童方面,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委政法委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杜银雪介绍了该区做法。金川区通过筑基拓网,实现镇街、村社心理疏导室全覆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对600余名困境儿童进行慰问和心理关爱;构建1个中心引领、2条热线联通、3支队伍支撑、3类服务覆盖、N个站点下沉的“1233N”模式,探索破解人口小规模城市专业人才短缺难题。
“要将心理服务编织进社会肌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主任付强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下,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纵向涵盖国家、省、市、县、乡各级机构,横向融合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场所,形成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服务格局,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广泛参与、社会协同建设的工作格局从愿景转变为现实。